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 ·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岁。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为报倾城随太守:此句在2020年语文初中教材中被译为“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报,报知。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此时的苏轼鬓发斑白,年事已高,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当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
观大散关图有感
陆游〔宋代〕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
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
劲气钟义士,可与共壮图。
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
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
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
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
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
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
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
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
陆游小的时候,正巧是金兵南侵,国家山河破碎之际,经历过"儿时万死避胡兵"遭遇的他,从小心里就怀揣着强烈的报国梦:"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
陆游为了实现帮助朝廷收复中原的壮志,他白天练剑,晚上“夜读兵书”:"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
陆游的诗词读起来总有一种激昂悲壮之感,但这种悲却不是为了个人,而是陆游在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忧叹,正是这股爱国情怀塑造了陆游诗词独特的特点。
钱钟书曾经评价陆游: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这段话我非常喜欢,我认为这是对陆游一生最恰当的概括了。
一直渴望上前线杀敌报国的陆游,命运很坎坷。他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被推举为第一,但秦桧的孙子秦埙正好位居其次,这就导致陆游分明取得了好成绩,却因为得罪秦侩而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等到秦桧死后三年,陆游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这一闲职。当时陆游内心很迫切地想为国效力,他后来得到进士出身后,接连给皇帝提了很多治国的意见,结果又因为主和派占据上风,陆游被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待家……
3.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潮州韩文公庙碑(节选)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林语堂《苏东坡传》
4.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有所思》
两汉乐府·《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的情感表现。汉朝女子不爱了有多狠,“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敢爱敢恨拒当恋爱脑。
何以致拳拳?何以致区区?何以结恩情?何以慰别离?——用一首诗,或是一首歌。
《有所思》属于汉乐府中传诵度和国民度都较高的一首,虽然从传统的诗家美学标准看,它有失温柔敦厚之旨,但亦是古今第一声情顽艳之作。
“从今以后,勿复相思!”——是一句放到现在也掷地铿然有声的分手语。身在爱河之中,谁不是无舟可渡,何况平地往往也有风波倾覆。那些爱意或是恨意,都不该只化作一声流转圆惬的叹息。但愿两千年后的我们,写诗和爱人,都能不为所谓“命意幽远,用情温厚”所拘,偏要尽情倾注,如火如荼,泪竭声嘶,心肠酷裂。
成不了诗圣,写不好情歌,与古人通感,为凡人的颠倒梦想动容。往无返又如何?哀且伤又如何?怨而诃又如何?何况我们还能——感即歌。
今古人物各秀异,不辞自媚朝和夕。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灵台无计逃神矢”,诗一开头就用希腊神话白虹神箭射心这个形象的比喻,倾诉了作者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思。作者鲁迅还在南京求学时,就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密切注视当时的政治局势,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到日本后,又接受了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潮影响,因而祖国的垂危、人民的苦难,更象神箭一样射中了他,使他无时无刻不为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担心和忧虑。这句诗展示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挽救国家危亡看作自己神圣职责的革命胸怀,表现了鲁迅积极战斗的人生观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风雨如磐暗故园”,是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犹如磐石压顶,使祖国暗无天日,景象惨淡,岌岌可危。这句诗,高度概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黑暗悲惨的现状,是产生“灵台无计逃神矢”这一强烈感情的客观原因。作者鲁迅这时虽身居异域,远隔重洋,但万里海天,并没有隔断他同祖国人民息息相通的联系。他遥念在帝国主义列强宰割蹂躏和清王朝反动统治下的祖国。灾难重重,危机四伏,内心的忧愤溢于字面。“暗”字不但写出了黑暗动荡的祖国的政治形势,而且写出鲁迅无法遏制的愤慨和深沉的忧虑。“寄意寒星荃不察“,“意”,指作者的救国救民的理想。“荃”,指人民。这里,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想象表达自己拯救祖国的希望,希望他的救国救民的理想能为“荃“所理解,即希望祖国人民觉醒起来。作者鲁迅当时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鲁迅对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还估计不足,因此发出了“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慨叹。鲁迅慨叹“荃不察”,是迫切希望祖国人民能尽快觉醒,以便担当起拯救祖国的任务。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对祖国、对人民发出的庄严誓言,决心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虽然人民暂时还未觉醒,但他要尽自己的努力,唤醒群众,和群众一起参加战斗,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一肝胆照人,气贯长虹的诗句,字字倾注了作者鲁迅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心,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气概,将诗的感情升华到了一个激昂慷慨,热血沸腾的高度。这首诗,声调激越,感情强烈。作者运用顿挫跳跃的笔法,有曲折、有波澜、有起伏地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抒发得深刻真切。全诗四句,先写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继写由热爱而引起对处在“风雨如磬”之中的祖国的忧虑,再写由忧虑而感到“寄意寒星荃不察”,心情不免有点沉重,最后跃上一个新的高峰,激昂慷慨,热血沸腾,迸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最强音,充满着激励的力量。这首诗,还通过典故运用和比喻、象征的手法,使所抒发的感情形象化。如“神矢”这个典故的运用,就把抽象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更具体。“风雨如磬”这个富有象征性的比喻,十分形象地表现出黑暗势力的强大,民族危机的深重,国家处境的险恶。以“荃”这种芳香的草比喻人民,表现了鲁迅对人民热爱赞颂的感情。最后,用“轩辕”代祖国,并以血来奉献,更使爱国主义的思想得到最形象最突出的表现。正是有了这些坚定的爱国者,才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
《戏为六绝句》
唐·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鉴赏: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7.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王维《老将行》
老将行
唐·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王维的这首诗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经历。这一生他东征西战,功勋无数,到最后却落得一个遭“弃置”、任“蹉跎”的可悲下场。
然而当烽烟再起,他仍会不计前嫌,请缨报国。驰骋疆场三千里,一剑抵挡百万师。
“三千里”、“百万师”与“一身”、“一剑”相对,更烘托出一种单枪匹马面对整个世界的悲壮与无畏。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8.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先生似乎不太高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不埋怨天,不责怪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每过五百年一定有圣王出现,那时一定有闻名于世的贤人。从周代以来,七百多年了。按年数算来,已经超过了五百;从时势来看,也该出现了。看来天还不想使天下太平啊,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天代表天命,也代表命运,若是天时地利不能配合,一个人再怎么有本事,也必须收敛。孟子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思想,但是没有国君接纳他的主张。这时候怨天尤人没有用的,他就回来著书立说,至少留下非常有价值的思想,给后世人学习。
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短短22字名言并未进入义务教育的教材,但绝对是教材之外知名度最高的名言之一。
关于这22个字,学界有一个专称,叫“横渠四为”或“横渠四句”。它的作者叫张载,“北宋五子”之一,生于1020年。因为长期在今陕西眉县横渠镇生活和讲学,故被后世称为“横渠先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横渠四句”影响中国也达千年。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被每个时代的牛人当作立身和做事的最高标准,并以一生践行之。
有学者说,“横渠四句”就是中国人的精神绝句。千年来,如果有哪一句话自始至终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国为民而努力奋斗,那一定是“横渠四句”。
张载死后大约180年,文天祥在殿试时,一字一画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成为那一年的状元,也成为一个朝代最后的脊梁;
又大约400年后,黄宗羲在书中击赏张载,击赏“横渠四句”,他最终活成了榜样的模样,少年刺奸,中年抗清,晚年鸿儒,抨击君主专制,成为千年一遇的大思想家;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以我之浪花,筑国之巨浪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吾辈当万死以赴。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亦。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脉相承。
殷殷之情俱系华夏,寸寸丹心皆为家国。
携手协作,希望在前;脚下有光,不惧黑暗!
10.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辛弃疾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宋代〕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译文
远方的客人已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美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是什么时候!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像冰雪一样明透。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那些手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秋天,词人在湖北转运副使任上,同好友马叔度游月波楼,为了和马词原韵而写的这首词。
11.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水浒传》宋江题诗
“少年自有凌云志”应出自《水浒传》中人物宋江说的一句话:“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意思为:等到以后我若是实现了我的远大志向,那我便可笑黄巢不算个什么大丈夫了。释义:你是奋发向上的少年,当养浩然之气,携凌云之志,赴星河之约,上九天揽月,在高山原野之间,领悟山川起伏、河流奔腾的意义。如此,才算不负韶华,亦不负时代。
12.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朱元璋《愤题和尚诘问》
《愤题和尚诘问》
朱元璋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
【评曰】
此诗作于朱元璋与陈友谅龙湾之战后。龙湾一战,朱元璋大胜,志得意满之下以香客的身份游历了南京紫金山一座禅院,不想禅院主持却误以为其是强盗,又以禅语劝其放下屠刀。据说朱元璋在禅房墙壁上留下此诗后,不辞而别。
历史上关于朱元璋不甚通文墨已成事实,却能写下如此霸气的诗,实在了不起。
这首诗题目就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为了反驳和尚的追问。朱元璋刚刚打败陈友谅,来到一个寺院,主持看其面非善类,煞气很重,便想化解他,打问其姓名。朱元璋在寺院墙壁上赋诗一首,大笑而去。刚杀尽江南的百万兵,腰间的剑还透着血腥味。你这个老僧连英雄也不认得,只在这里不停地追问姓名。看来,朱元墇对自己的英雄气慨很是自得呀!
13.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王水照《苏轼选集》注:“《晋书·谢重传》:‘(谢重)为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尝因侍坐,于时月夜明浄,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道子因戏重曰:“卿居心不浄,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东坡志林》卷八:‘青天素月,固是人间一快。而或者乃云:不如微云点缀。乃知居心不浄者,常欲滓秽太清。’可互参。此喻作者本来清白,政敌之诬陷犹如蔽月之浮云,终已消散。”所引材料均注上句,然下句亦有典。《坛经》:“《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是下句所出,当补。又,《坛经》:“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似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超然台记》)所出;“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似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所出。
14.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1142年除夕夜,岳飞在临安大理寺监狱,被两根大铁棒夹碎胸膛而死。郐子手为了回家过年,弃尸于墙角,未做处理,预备初一早上丢弃野外。
这给了一个小人物机会。半夜,年夜饭的喧嚣过后,全城一片死寂。一个叫隗顺的狱卒冒着生命危险,把岳飞的尸体背了出来,妥善安葬,20年后由其子报告官府挖掘,始移岳王坟,立庙祭祀。
当年,主审官何铸负责审理此案,岳飞裂衣露背示忠,何铸看见“精忠报国”四个字深入肌肤,泪如雨下,肝胆俱裂。拒绝审理,被秦桧贬斥
大理寺丞李若相、何彦猷因为为岳飞申诉亦被贬官。
一个无名书生写信为岳飞申冤,却直接被处死。
韩世忠愤怒的跑去问秦桧,得到一个“莫须有”的回答。
1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赏析: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全诗语气直率不谦,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16.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李白《侠客行》
《侠客行》
唐·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译文】
燕赵的侠士,头上系着侠士的武缨,腰佩吴越闪亮的弯刀。
骑着银鞍白马,在大街上驰骋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样迅疾。
他们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
他们大事做成后,拂袖而去将功劳和美名隐藏起来。
想当年,侯嬴、朱亥与信陵君结交,与之脱剑横膝,交相欢饮。
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几杯热酒下肚,便慷慨许诺,愿为知己两肋插刀,一诺重于泰山。
酒后眼花耳热,意气勃勃劲生,感动苍天,可贯长虹。
朱亥为信陵君救赵,挥起了金椎,使赵都邯郸上下,都为之震惊。
二位壮士的豪举,千秋之后仍然在大梁城传为美谈。
他们纵然死去而侠骨犹香,不愧为一世英豪。
谁能像扬雄一样,在书阁里研究《太玄经》到老,而一辈子无所作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