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庄子》里有一段对话。
南郭子綦静静地坐着,似乎精神已经游离在形体之外了。
他的学生子游问:“一个人的外形,可以如枯木一样安静,难道内心也能如死灰一样沉寂吗?”
南郭子綦回复了很长一段话,其中有这样几句:“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有大智慧的人,豁达宽广,有小聪明的人,斤斤计较;宏达的言语气势恢宏,絮絮叨叨的话琐碎烦人。
诚然,“心静如水”,是人生的大智慧。智者,看似一动不动,又能审时度势,不变应对万变。
02
心静,则万物静。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什么是鬼神?
孔子说:“人的事情都没有搞清楚,谈什么鬼神?”
子路又问,生死是什么?
孔子说:“生的事情没有搞清楚,谈什么死?”
生活中,我们常常恐惧、烦躁,总是担心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就在走路的时候,都怀疑背后有人跟着。“杯弓蛇影”的悲剧,我们从未摆脱过。
有道是,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从前,白云守端禅师和杨岐方会禅师一起打坐。
方会问:“你还记得一首偈吗?”
白云守端说:“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方会听后,大笑,起身离开了。
那一夜,白云守端怎么也睡不着,不知道“大笑”代表什么意思。因此,熬出了黑眼圈。
第二天早晨,方会又笑了。
原来,一个人最应该放下的,不是金钱、生死观,而是“想不通、看不透”。
心灵之外,总会有杂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聪明的人,一听而过,愚昧的人,听入人心。
当你静下来,能够把一切杂念放下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了。
比方说,有人笑话你太穷,衣服上有补丁,你再也不会觉得丢人,而是发现朴素之美;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你会觉得“指别人”。
人生就是百年时光,真的不必把所有的声音都放在生命里,也不要让烦恼占据太多的时间。
03
心静,则能不动声色地成事。
战国时期,诡辩学者公孙龙做了平原君的门客。
公孙龙的话,让人无法反驳,让平原君很惊讶,从而敬佩不已。
孔子的六世孙孔穿,拜访平原君。公孙龙说:“仆人有三只耳朵......”理由很充分,言语很有逻辑。
孔穿没有回答,就告退了。
第二天,平原君问:“孔穿,你认为公孙龙的智慧如何?”
孔穿说:“人会长三只耳朵吗?”
平原君哑口无言。然后,他不再信任公孙龙。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孔穿的话很少,甚至沉默了很久,但是他却赢了。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生活中,我们都想走到高处去,都希望站在舞台上发声。一开口,舞台下的人,都会使劲鼓掌,这样的时刻,真的很美好。
女作家刘继荣写过一篇文章《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文章大概意思是说,一个女孩的成绩,稳定在23名左右,因此被大家取了个小名“23号”。
为了提升女孩的成绩,父母想了很多办法。辅导班没有少上,平时的训练越来越多,但是效果不佳。父母没辙了,索性任由女孩成长。
女孩不再为成绩发愁,因此变得乐于助人,内心充满阳光。全班同学,都很喜欢她。
父母忽然感悟到,女孩长大了,会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未尝不是成功?
路边的野草,因为没有人管理,所以听风沐雨,长势喜人;悬崖上的小树,因为环境恶劣,因此使劲成长;钵盂里的花苗,因为有人拔草、施肥、浇水,因此遇到热烈的太阳,就蔫了。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啊。
想要成事,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成功?学习好,收入高,工作地位高,家庭很和睦,早一点遇到心爱的人......这是正常的思维逻辑。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很普通,工作有烦恼,成绩很一般,家庭吵吵闹闹。
换一种角度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木在林中,风也无奈。”再换一种角度,疾风过,才子树木毁,野草生。
静下来,接受一切,你就赢了第一步;顺着自然规律去思考、行动,你就赢了每一步。
04
心静,则百毒不侵。
有一个小故事。
月亮禅师喜欢绘画,更喜欢卖画。钱就是他的最爱。
一个女士说:“这个禅师的画,有铜臭味,只配装饰我的裙子。”
禅师收好钱,默默离开。
多年后,人们发现,禅师一直在资助受灾的人。当所有的人都去感激禅师的时候,发现禅师退隐山林,不知所踪。
外界闹哄哄的,而你心如明镜。说明你真正保持了人的天性——善良。
但凡能一直安静的人,是因为“问心无愧”。内心深处是慈悲的,柔软的,因此可以接受一切的力量——误解、诽谤、辱骂、羞耻、脸色、蛮横......
黎明时,把一缕阳光请进心上;傍晚时,掬一捧月光放在胸怀,人生哪有什么阴暗。就算是一瓢脏水倒过来,也不能让玷污自己。
我们都以为,世事无常,不过是“心随物转”。若能静下来,那就是万变不离其心。
05
我有一颗心,心房分四间。
一间慈悲,一间月色,一间清风,一间湖水。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幸福,可是幸福却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人说,腰缠万贯就好了。
有人说,事业有成、夫妻和睦就行了。
还有人说,去了北上广深就成功了。
事实上,成败皆由心生。心静如水,万物倒映其中,哪有什么得不到,哪有什么舍不得?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心安了,福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