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访网观察
来源 | 中访网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3月2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郭树清就养老保险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见解,直指当前制度的痛点与未来改革方向。
1
第一支柱独木难支
第三支柱亟待发力
郭树清指出,经过四十余载的改革深耕,我国已构建起规模宏大、特色鲜明、保障稳固且持续进化的养老保险体系。该体系由五大支柱与辅助保障机制共同支撑:第一支柱即基础养老保险,采用统筹与个人账户双轨并行模式,覆盖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农村居民占比超九成)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三大群体,参保人数近11亿;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即政策支持下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第四支柱,指的是老年人的医养结合保险;第五支柱,即个人财富终身保障以及家庭资产支持。此外,我国还有特困和低保制度,帮扶到近5000万人,其中约40%为老年人。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长期以来承担了养老金发放的主体责任。数据显示,第一支柱目前占领取养老金的90%以上,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一比例正在逐步下降。郭树清指出,未来第一支柱的养老金替代率可能降至30%-40%,远低于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最低替代率55%。这意味着,仅靠第一支柱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与此同时,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第二支柱覆盖人群仅7000多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较低;而第三支柱虽然总额已达8万亿元,但开户数量多、实缴户数少、缴存金额偏低的问题依然突出。这种“多支柱失衡”的现状,使得养老保障体系的整体效能难以充分发挥。
要破解这一难题,第三支柱的快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郭树清建议,应进一步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例如明确普惠水平养老金不纳税,并允许以家庭为单位设置免税上限,吸引更多民众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此外,还可以打通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税优政策,允许企业年金的税前列支额度用于未设立年金的企业职工,鼓励其自主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支柱的发展不仅是个人养老规划的补充,更是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通过引导居民将个人财富转化为长期投资,不仅可以提高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率,还能为资本市场注入更多耐心资本,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2
国有资本划拨与投资回报率提升双管齐下
养老金的资金可持续性问题是养老保险改革的核心挑战之一。我国人口已连续三年负增长,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3.1亿,预计到2035年前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面临收不抵支的局面,2045年前后可能耗尽结余。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如何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造血能力”成为改革的关键。
郭树清提出,应增加国有资本划拨比例,以应对养老金基金的可持续性压力。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国家自然资源和国有企业资产属于全民所有,主要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近年来,国家已累计划拨3.3万亿元国有股权充实社保基金,但这一规模仍不足以应对未来的资金缺口。未来,建议进一步提高划拨比例,分期分批、依法依规实施操作,并设立专门的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公司,负责专业化运营管理。
与此同时,提高结余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也是解决资金压力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收益率仅为2.2%-2.5%,远低于全国社保基金11.6%的平均回报率。
郭树清指出,应大幅提高专业化市场化委托投资比例,合理放宽投资品种限制,通过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获取更高回报。例如,过去20年我国股票市场的年均收益率达到9.8%,远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水平。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养老金的收益率,还能为资本市场注入更多长期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和医养结合改革也是缓解资金压力的重要举措。我国有超过4000万失能半失能人群,长期护理保险的全国推广不仅能有效解决“一老失能,全家失衡”的问题,还能降低部分长期住院人员的医保费用支出,为养老保险基金减负。
养老保险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资金筹集、投资运营、税收政策等多个方面。无论是养老金替代率的下降,还是资金可持续性的压力,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通过加快第三支柱的发展、增加国有资本划拨比例、提高投资回报率以及推进医养结合改革,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从“独木难支”到“多支柱协同”的转变。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养老保险改革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每个人需要关注和参与的事业。通过合理规划个人和家庭资产,积极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一份保障。毕竟,养老不仅是国家的事,更是每个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