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各类机器人越来越多,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态势进入人们的视野,融入人们的生活。近段时间,记者走访我市多家酒店、餐饮店发现,这些机器人“新员工”已深度参与日常运作,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新奇体验。
机器手臂削面效率高
5月20日中午12时30分,正是用餐高峰时段。记者在位于万柏林区小井峪路的一家顺溜削面看到,一台智能机器手臂正在忙碌工作着,只要十几下,一碗标准分量的刀削面就进锅了,煮熟后工作人员捞出、浇上各式卤子,只需两三分钟,顾客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面条。
店面负责人表示,智能机器手臂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前一个削面师傅,要一手托着十几斤的面团,一手削面,一中午至少要高强度工作两三个小时,尤其夏天,守着口热锅,非常受罪!现在用这个,不怕累不怕热,人们辅助着把面的位置放好、及时添换、启动就行了。”顾客对它也非常认同,“首先味道上和手工的没啥区别,另外中午吃饭求的就是快,智能手臂显然比人更‘抗造’。”
送餐机器人导航精准
如果说智能手臂是机器人1.0版的话,那么许多酒店的配送机器人已经是2.0版了。
“顾客您好,我是机器人服务员,现在要去送餐,麻烦您往里靠靠,把电梯中间位置留给我。”近段时间,记者在太原的亚朵酒店、时光漫步酒店、花园国际酒店、Y酒店以及一些连锁快捷酒店看到,配送机器人已经成为各酒店的“标配”。
记者跟着机器人体验了几次送餐过程。当时,有住客的外卖订单到达,外卖小哥或者酒店工作人员,按照机器人控制面板上的指令输入房间号并将餐盒放入储物舱后,机器人就开始了自主送餐。
“大家好,请看我表演隔空按电梯。”机器人“说”完,相应的电梯按钮就亮了起来。工作人员表示,它有自己的权限,机器人系统与电梯系统是相连的,当电梯内摄像头发现它进入电梯后,就会按照房间号把它送到指定的楼层、指定的房间。
记者看到,当机器人到达指定房间门前后,会自动拨打电话通知住客取餐。住客取餐后,只要按语言提示点一下或几下,配送机器人就又会自行乘坐电梯返回大堂待命。
酒店工作人员介绍,机器人配送的主要是外卖、日用品等,既提高服务效率,又保护客人隐私,有时也充当“苦力”的角色,运送小件行李、桶装水等较重的物品,既节省人力,还优化了住客体验。
“新老”员工各有千秋
在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的大趋势下,机器人“新员工”越来越多地走进餐厅,穿梭于酒店。那么,“新员工”和“老伙计”到底谁更厉害呢?记者就所见所闻来看,二者各有优劣。
效率方面,智能机器人堪称“永动机”,凭借预设动作、预设路线、标准化程序等,它们可以不知疲倦地做单一动作或来回往返,不怕苦不怕累,耐高温耐严寒,始终如一地高效完成任务。相比之下,人工服务容易受工作经验、身体状态和情绪波动影响。
服务质量上,智能机器人的动作统一规范却比较呆板,语言回复标准却“头脑简单”。
汉庭酒店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有个小路障或卡在某个角落啥的,它就过不去了,常常在酒店里“迷路”。
相比之下,人工服务不仅人情味十足,而且更善于统筹解决多个需求,为住客带来良好的体验。
还有稳定性方面,智能机器人依赖电力、软硬件系统及高速网络,遭遇一项故障,就会全面“罢工”,且故障排查与修复耗时较长,人工服务则很少受此类因素干扰。
记者 刘晓亮 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