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岛地铁研发!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09:43:00    

通过‌动态变化的“卡通小人”图标‌,实时展示各车厢的载客情况;对于乘客在扶梯上跌倒等安全应急事件,可快速发现,实现秒级响应;车辆智能体全面赋能车辆运维系统,故障排查效率提升至95%以上……在4月25日举行的智慧城轨2025青岛现场会上,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青岛地铁研发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式发布,填补城轨行业应用空白。

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国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25条,运营里程10945.6公里,车站6324座,城轨行业已转入“建设运营并重、以运营为主导”的发展新阶段,同时面临着运营成本高、安全压力大发展难题。

通用大模型无法很好满足城轨行业垂直领域在场景适配性、响应速度、结果可信性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迫切需要研发满足城轨应用的行业大模型。

青岛地铁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要求,提出“轨道交通+人工智能”1123N行动,编制基于人工智能新一代智慧城轨规划,通过人工智能、城轨云、5G等技术,构建垂域大模型与智能体,解决“设备运维复杂、服务响应滞后、应急调度低效”等痛点。

青岛地铁集团副总经理刘纪俭介绍:“我们从乘客的安全便捷出行需求出发,系统性地梳理出407项原始运营服务需求,提炼出159项覆盖轨道交通全业务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用与DeepSeek相同的MOE(分诊就医)架构,搭建1个大模型+18个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大模型,联合山大、华为、百度、极视角等校企,组建联创体和实验室,集结技术专家与AI训练师团队共计300余人,形成‘联创体+实验室+突击队’的研发体系,‘伴随式’深度参与研发全过程。”

据测算,城市轨道交通单条线路智慧化改造成本约两亿元,全产业链规模近千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此外,城轨行业垂域大模型还可应用于产业园区、港口、电力、水务的设备运维,机场的乘客服务,装备制造业的产线运维,运营商的运营服务及铁路的全场景业务,赋能千行百业。

据悉,目前青岛地铁集团已完成垂域大模型1.0版本研发,并在青岛地铁6号线完成初代大模型研发部署、模型评测,以及供电、车辆、机电和智慧车站4个智能体的上线试运行,赋能设备维修、乘客服务、运营组织、应急处置等业务领域,大幅缩减作业流程并缩短故障处置时间。

青岛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一中心6号线综合运管部副经理刘克介绍,借助智慧车站的“智慧巡站”及“一键远程开关站”功能,实现了车站巡视一次巡视时间由1-2小时缩短到10分钟以内;开关站从一个站2-3人,半小时,可缩短到单人10分钟。全年为2700人次轮椅乘客提供帮助,累计为5万余名乘客提供无人票务处理服务。

据悉,城轨大模型应用体系搭建完成后,青岛地铁运营效率提升超40%、乘客主动服务提升超60%、生产作业流程缩减超60%、成本降低超30%。预计到2028年,青岛地铁506公里线路全部开通后,可实现运营成本年节省超10亿元。

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表示,青岛地铁将持续发力智慧城轨建设和人工智能应用:一是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引领、应用赋能,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主动贡献青铁场景和高质量数据,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二是协同建模,基于行业大模型共同认识,全力支持行业大模型应用与迭代升级;三是产业聚势,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智慧城轨与人工智能产业融合,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

(大众新闻记者 白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