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近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一项针对中国造船业的提案连续召开两场听证会,讨论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制造船舶征收最高达150万美元的停靠费。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声称,中国通过“不公平补贴”主导全球海运市场,威胁美国经济安全。然而讽刺的是,这场听证会俨然成了美国企业的“控诉会”——美国航运、农业、制造业等行业的代表纷纷痛批该政策将重创美国经济。甚至有航运业人士直言,这将带来“贸易的末日”。
“停靠费”提案源自美国政府2024年启动的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特朗普政府再度上台后,将该提案视为重振美国制造业计划的延伸,试图通过打压、抹黑中国造船业助推美国本土造船业复兴。然而,这种“一拉一打”的如意算盘,完全忽视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客观现实,只不过是特朗普政府的一厢情愿罢了。
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7%、74.1%和63.1%,均位列世界第一。在造船领域,中国是不折不扣的世界“领头羊”。反观美国造船业,其全球市场份额尚不足1%。在2020—2024年间,中国建造了1700艘远洋船只,而美国每年仅能建造5艘。据美国海军情报部门估算,中国造船能力已是美国的232倍。
得益于庞大的规模效应,中国造船业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英国《劳氏日报》指出,美国造船厂每艘船售价约为3.3亿美元,而中国同类船只售价仅为6000万美元。即使与全球第二大造船国韩国相比,中国的造船成本也低20%。因此,物美价廉的中国船舶成为全球海运企业的不二之选。
据统计,2024年,中国制造的集装箱船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1%;在散货船队中,中国船舶占全球船队的75%。据卡拉克森研究服务公司估算,若美国政府强行向中国船舶征收天价停靠费,全球海运成本每年将激增400亿至520亿美元,美国航线运价或上涨15%—20%。特别是高度依赖海运的美国能源与农产品出口将面临严峻挑战。全球最大航运公司马士基警告称,该政策将导致美国出口商品成本激增35%。而美国的消费者也不得不为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埋单。世界航运理事会预计,美国消费者每年或将为此额外缴纳高达300亿美元的税款。
美国造船业之所以沦为“扶不起的阿斗”,与贸易保护主义脱不开干系。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琼斯法案》,要求在美国境内航行的船舶必须由美国制造,且船员必须为美国公民。《琼斯法案》的初衷旨在保护美国造船业,但执行中却导致本土造船成本居高不下、生产周期大幅延长,严重削弱了美国航运公司的国际竞争力。1922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的造船成本比英国高约20%。时至今日,美国制造大型货船的成本已比国际市场价高出至少300%。然而,特朗普政府非但不吸取《琼斯法案》的历史教训,反而再次以贸易保护主义“重振”美国造船业——这无异于饮鸩止渴、缘木求鱼。
自奥巴马政府以来,历届美国政府一边高喊“制造业回归”的口号,一边将本土制造业的衰落归咎于中国的所谓“不公平竞争”。这种“美国生病,中国吃药”的做法,反映了美国政府不愿正视本土制造业顽疾的逃避心理。美国制造业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空心化导致制造业外流至发展中国家;国内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削弱了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产业链的发展与完善……如果美国政府真心希望重振制造业,就应该针对这些顽疾“对症下药”,而非一味甩锅推责、排挤打压中国制造业。
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见美国参议员戴安斯时强调,没有哪个国家的发展繁荣是靠加征关税实现的。同样,也没有哪个产业是在政府的襁褓中振兴的。中国造船业的崛起源于坚定不移的市场化改革、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和紧密高效的产业协同。
如果美国政府以为仅凭强征停靠费就能削弱中国造船业的市场优势,那未免太过天真。最终的结果恐怕不仅无助于扶持本土造船业,反而将对自身经济造成难以承受的伤害。
编审:蒋新宇 张艳玲 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