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九江9月13日消息(记者周蓓)幕阜山下,修河两岸,万亩茶园绿浪翻滚,一缕缕茶香穿越百年时光,正唤醒“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历史记忆。
航拍雾气氤氲下的茶园(央广网发 修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9月25日至27日,这个被誉为“中国最早工夫红茶之乡”的地方将迎来茶业盛会——2025中国红茶大会。届时,全国茶叶专家学者、行业领袖、企业家代表将齐聚江西修水,共同探讨红茶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见证百年宁红的复兴之路。
百年宁红,何以香韵千年?
宁红茶全称“宁州工夫红茶”,是“宁红工夫红茶”的简称。现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指出:“宁红早于祁红90年”。
宁红茶的辉煌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水茶商罗坤化经营的“厚生隆茶行”将特制的100箱“白字号”宁红茶售予俄商,每箱售价高达100两白银。
在中国宁红茶博物馆,保存完好的历史照片和制茶工具,传统制茶与现代科技,让宁红茶焕发新生。在江西省宁红有限责任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生产线上的工人们精心把控每一个环节,从鲜叶进厂到成品出厂,要经过十余道工序和质量检验。
俞旦华(左一)在制茶(央广网记者 周蓓 摄)
“做有良心的企业,做有品质的红茶。”宁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俞旦华总结形成了“轻萎凋、重揉捻、足发酵”的宁红茶制作技艺,首创生物发花工艺与宁红传统工艺结合,创制了宁红红茯茶,出版了中国茶行业首部红茶种植加工审评专著《宁红茶技术》。
近年来,全国各地红茶产区蓬勃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红茶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茶业盛事,为何花落修水?
在修水县大椿乡新华茶厂制茶车间,吴东生正在交流制茶技艺,围观群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吴东生凭借精湛技艺,荣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颁发的“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称号。
“我从18岁开始学制茶,至今已经45年了。”吴东生手指轻触制茶设备,感受着温度的变化,精挑、萎凋、揉捻……“我们操作的时候要茶不离锅,手不离茶。”他拿起一把茶叶轻轻一闻,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就是我们要向大家展示的修水宁红。”
修水能够赢得2025中国红茶大会的承办权,绝非偶然。
修水作为宁红茶的核心产区,有着1200多年的产茶历史,是江西省十大茶叶基地县。这里不仅是“宁红工夫茶”原产地与核心产区,更拥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积淀。
茶园里展示着修水万里茶道文化(央广网记者 周蓓 摄)
“修水地处北纬29°黄金产茶带,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峰峦叠翠、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光、热、水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24%,境内广泛分布富含有机质的红壤土,为茶树生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绝佳环境。” 修水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婕在2025中国红茶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本届大会以“消费提振 百年宁红”为主题,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联合主办。在传承以往红茶大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集经贸合作、产业研讨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红茶产业综合性对话交流平台,持续推动红茶产业优化升级,助力修水及宁红茶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底蕴与政府决心共同促成了这场盛会。修水县委书记郑庆华亲自带队赴京对接筹备;总投资2.3亿元的宁红茶创新产业园即将竣工;修水更与多家茶企一同跻身“2024年度茶叶重点县域”和“2024年度重点企业”名单。办会不是终点,而是产业升级的新起点。
大会启幕,展现宁红新姿态
秋日的修水县城,街头巷尾已弥漫盛会将至的氛围。在修水县宁红茶创新产业园,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做好项目扫尾装修工作。此次承办中国红茶大会,是展示修水红茶文化、提升红茶品牌影响力的有效契机。
据九江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熊晋喜介绍,本次大会内容充实、形式多元、亮点纷呈,筹划了“宁红之夜”品鉴及新品发布活动、宁红茶产销对接和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三茶统筹”红茶高质量发展交流会等多场茶事活动。
为深入挖掘宁红茶品牌内涵与文化底蕴,系统梳理和展示百年技艺传承和文化积淀,修水县还精心编撰《宁红茶史》,目前已完成初稿并组织首轮专家研讨,将于大会前正式印制。
近年来,修水县委、县政府把茶业列为主导农业产业和乡村振兴支柱产业,茶园面积稳步扩大,茶业产值逐步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幕阜山下,万亩茶园绿浪翻滚(央广网发 梁振其 摄)
如今,修水全县茶园面积达23.2万亩,年综合产值29.6亿元。“宁红”品牌入选江西省四大茶业“中华老字号”,宁红集团跻身“2023中国茶叶品牌百强”全国第26位。一片茶叶,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金秋九月,修水将以满城茶香迎接四方来客。全国茶人将齐聚修水,共同探讨红茶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古老赞誉,正在被“线上线下融合、茶旅文化协同”的新发展模式所延续。中国红茶从千年茶乡再次扬帆起航,走向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