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7月21日讯(通讯员 卢国义 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 文/图)站在廖安村行背组新落成的黑膜储液池旁,镇包村领导伊婷指着正在作业的智能泵送系统介绍道:“这套系统就像给村里的生猪养殖装上了‘绿色肾脏’,25个分散养殖点的粪污通过管网自动收集到这里,经过处理后就成了宝贝。”这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这个闽南山村正在经历的生态变革。
“小散乱”遇上“智慧+”:破解养殖污染治理难题
大溪镇是平和县传统的生猪养殖区,全镇规模以下养殖户达636户,其中廖安村行背组的情况尤为典型——19户养殖户分散在25个养殖点,年出栏仅600头。“以前各家各户自己处理粪污,要么直接排放,要么简单堆积,夏天蚊蝇满天飞,雨天污水横流。”村党支部书记罗汉武回忆道。
面对“点多面广、规模小、治理难”的现实困境,大溪镇农业分管副镇长蔡林海提出:“要用系统工程思维破解碎片化难题,把‘小散乱’变为‘精智联’。”镇政府联合县农业农村局,投入29.8万元专项资金,打造了这套“前端分散收集—管网智能输送—集中资源处理”的三级治理体系。940米收集管道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各养殖点,600立方米的黑膜储液池成为区域处理的“心脏”,配合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
“要我治”变“我要治”:构建共治共享新机制
“刚开始听说要出钱处理粪污,大家都不乐意。”养殖户张大姐坦言。为此,村两委先后召开5场村民议事会,最终形成了“前端农户互促、中端村委统管、后端成本倒逼”的农户自治方案。农户改变“水冲粪”的传统陋习大幅减少排污,村委会统管收集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熟化的粪污由农户自选的理事小组按市场化进行消纳,费用按养殖面积均摊,成本倒逼农户互相监督不得随意冲洗猪圈。罗汉武书记算了一笔账:“每户年均支出约800多元,互相监督促进后成本还会持续下降,养殖环境改善后,生猪发病率下降,加上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节省,实际是笔划算账。”
在新建的沼液装车台前,种植农户正指挥工人装运处理后的液态肥:“这片桉树林用上沼液后,长势明显比用化肥的好,成本还节省了三成。”目前,该系统年产沼液可满足100亩桉树及周边蔬菜基地的用肥需求,形成了“养殖—处理—种植”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污染源”成“增收源”:释放生态经济双重效益
“没想到臭气熏天的粪污,现在成了增收的‘香饽饽’。”村民张老伯笑着说。项目运营后,村里还自发组建了“管护队”,负责日常运维工作。项目建成后,参与养殖的19户农户预计户均年增收将超3万元,加上有机肥替代节省的成本,综合效益显著。
大溪镇党委书记陈盛林说:“多年来群众一直跟政府玩‘游击战’,整治小散养殖出现了‘持续整治、持续反弹’的死循环。这个试点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了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农户可以放心搞生产,污染也得到了治理。”
据悉,该模式试点后将陆续在全镇推广,预计可覆盖80%以上的小散养殖户。站在新修建的厌氧发酵罐前,技术员小修介绍:“二期工程将新增固液分离设备,届时还能生产固态有机肥,效益还能提升30%。”
夕阳西下,行背组的村民们三三两两在村口活动中心上聊天。没有了往日的异味,取而代之的是远处桉树林的清香。这个曾经被养殖污染困扰的山村,正演绎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故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样本”。
来源: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