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从人民路上空用无人机俯瞰的乌鲁木齐市人民路一带街景。
2019年9月,从民主路上空航拍的乌鲁木齐市人民路一带街景。
1987年8月,从解放南路中国银行营业楼拍摄的乌鲁木齐市南门街心花园及新疆人民剧场和人民路一带街景。
1985年9月,从河滩路拍摄的乌鲁木齐市新建成的第一座立交桥——人民路立交桥及周边一带街景。
上世纪民国初年的迪化(乌鲁木齐)老马市交易市场。(佚名摄)
2024年9月,从人民路上空用无人机航拍的乌鲁木齐市人民路东及南门新疆人民剧场一带街景。(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李向东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江斌伟)在乌鲁木齐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中,繁华与历史交织的人民路,宛如一条镌刻着时光密码的丝带,一头系着往昔烟火人间,一头连着今日璀璨繁华。当晨曦为新疆人民剧场的雕花穹顶镀上金边,大银行砖石墙面浸润着岁月痕迹,立交桥上车流穿梭,每个瞬间都诉说着城市故事。
早年,摄影家李向东以老式胶卷记录过往沧桑,以数码相机定格市井温情,如今,他操控无人机,以全新视觉俯瞰城市天际线,四十多年光影守望,他用镜头执着记录城市发展和光阴岁月变迁。
一晃便是经年。
四十年间,镜头转动,记忆倾泻而出。李向东眼前浮现:尘土飞扬的自行车道铃声清脆;老马市人声鼎沸,商贩在袖筒中讨价还价;大银行内忙碌的身影,人民剧场外满怀期待的长队;还有立交桥通车时欢呼的人群。
而此刻,桥上早已车流如织。车轮与沥青路面摩擦的簌簌声中,往昔与今朝重叠交织,一切恍如昨日。
市井长卷 老马市的袖里乾坤
在人民路记忆深处,南关育才巷老马市永远是最鲜活的篇章。“街巷纵横通四方,人声鼎沸货琳琅。”翻开《乌鲁木齐掌故》,关于老马市的记载鲜活如昨。
这条位于南关育才巷内、长约350米、巷道宽约15米的地方,虽不规则却四通八达,在20世纪初成为西北最热闹的牲畜交易中心。书中写道:“这个居民区里人烟稠密,土平房交错”,正是这样的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商业生态。
此刻,来自河南、在新疆师范大学就读的博士生侯攀飞和爱人许婷驻足老马市旧址旁,指着街边新开的特色小店说:“虽然老马市已不复存在,但这种热闹的烟火气,依然在这条街道上延续着。”
市民冯京京从小在这一片长大,如今年过五十,搬家到铁路局,依然惦记着街边一家烤包子摊,“每次来人民路,必吃这家烤包子,味道跟小时候一模一样。”
他记得儿时跟着母亲逛老马市的场景,那时的吆喝声、欢笑声,和现在烤包子的香气一样,始终萦绕在心头。
退休前,李向东在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他与人民路的缘分,早在40年前就已悄然结下。当时,他从事基层宣传工作,相机成了他记录工作伙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用镜头捕捉城市建设,而人民路,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街道,逐渐走进他的镜头,也走进他的心里。
通过查找,李向东翻出一张不知是哪一位摄影老前辈拍摄的老照片,照片里车水马龙,商贩正在与顾客讨价还价……一幕幕鲜活的过往定格在画面中,又仿佛从《乌鲁木齐掌故》文字中走出,重现那段烟火岁月。
《乌鲁木齐掌故》详细记录:“夏季,每天清晨5时开始,牲畜商贩们就赶着羊、牛、马、骡、骆驼、毛驴,还有鸡鸭和鸽子等家畜家禽来到市场。”
当时“专业经纪人”传承着古老的交易方式――在袖筒里捏手指头要价还价。这种被称为“袖里吞金”的交易智慧,无声中完成价格博弈,既保留了商业隐秘性,又带着丝路驼铃余韵。
如今,当冯京京走过人民路,虽然难觅往昔老马市踪影,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依然让他感受到那份延续百年的市井活力,每每流连忘返。
金融印记 大银行的百年守望
沿着人民路前行,明德路西端的大银行楼静静伫立,它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新疆省银行在这里定址。《乌鲁木齐街市巷道》记载,南门大银行修建于1943年,竣工于1945年,施工历时3年。
当时,这是一座规模宏伟、设计独具匠心、造型壮观的现代化建筑物,是全疆各城市中独一无二的银行营业大楼,这里见证了新疆金融业的发展变迁。
提到大银行,还有一件令李向东记忆深刻的事。他说,“1999年,当时大银行已成为危房,要拆除重建,工商银行(现名称:中国工商银行乌鲁木齐明德路支行)资本雄厚,他们本可以在原址上重新设计并建成一座40或50层以上的新金融大厦,但最终银行毅然决定让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按原样复原,重建新的大银行。”
如今,这里成为自治区级文物单位,也是乌鲁木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新疆金融业最具代表性的金融服务窗口之一,同时也见证着乌鲁木齐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热闹繁华的人民路是乌鲁木齐的金融街,街上银行、证交所、商铺林立,向南不远就是大巴扎,南门东侧便是南门体育馆,走在车水马龙的人民路时,谁能想到这里就是曾经的城墙和护城河。”这是《乌鲁木齐街市巷道》对于人民路的一段记载。
接着翻阅这本书,一段过往呈现在读者面前――南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个地理坐标,60岁以上的老乌鲁木齐人都记得,南门是有“门”的。乌鲁木齐老城始建于1766年,当时整个城墙只有8千米左右,后来城墙扩建后,新南门位于现在南门人民广场一带,后来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乌鲁木齐的老城墙相继拆除,当年的城墙南门已不复存在,今天的南门在人们心中成为繁荣的象征。
李向东回忆,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拍人民路时,整条街几乎都只有低矮的土平房,仅仅10多年时间,人民路两侧高楼林立,成为全疆有名的金融街,聚集着20余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分支机构。
由于金融业特有连锁效应,许多企业和单位将总部设在天山区,也带动了天山区的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几十年来,人民路依托物流、外贸基地优势,使得金融街地位越来越巩固。
周末,在昔日大银行前“打卡”时,侯攀飞夫妇轻轻抚摸着银行楼的砖墙,许婷感叹:“这些砖石仿佛是历史的书页,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侯攀飞点头:“从过去的金融枢纽到如今的现代化金融街,这种新旧建筑的交融特别有韵味,现代金融大厦与古朴的大银行楼并肩而立,就像是过去与现在在对话。”
文化丰碑 剧场与体育馆的光影铭刻
从街市巷道中看城市的发展,在时光变迁中看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恰如新疆人民剧场,也是人民路上一颗闪耀的文化明珠。
这座修建于1956年、1957年投入使用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城市文化地标,也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剧场外观四根巨柱撑起醒目的圆球体穹顶,精美的雕花装饰遍布各处,门前《舞蹈》《弹唱》两座雕塑栩栩如生,展现着新疆艺术的灵动与热情。李向东听老一辈建筑师讲过,当年建造人民剧场时,许多工匠日夜赶工,就为了能让这座文化殿堂早日落成。
侯攀飞夫妇站在剧场前,被精美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许婷尤其钟情于门前的雕塑,她说:“这两座雕塑仿佛凝固了新疆艺术最动人瞬间,舞蹈的灵动与弹唱的深情,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
市民王春梅是人民剧场的常客,她笑着说:“上个月带杭州来的朋友来人民剧场看表演,看了杂技《你好,阿凡提》大家被舞台表演惊艳,像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文化的窗户。”
自落成以来,人民剧场各种精彩演绎轮番登场,木卡姆的悠扬旋律,阿依特斯的激昂对唱,京剧的韵味悠长,在这里轮番上演。
李向东的镜头曾无数次对准人民剧场:演出前绚丽的海报、开演时观众期待的眼神、散场后温暖的灯火。这些照片不仅定格了艺术瞬间,更记录下民族团结的美好图景。
相隔不远的南门国际置地,如今高楼矗立,但在李向东心里却始终是“南门体育馆”的模样,也定格在他的镜头里,成为一段刻进骨子里的特殊记忆。
这座曾经位于乌鲁木齐市人民路的体育建筑群,承载着厚重历史。它由体育场、体育馆、体育综合训练馆构成,分别于1959年和1964年修建。占地39130平方米、能容纳1.5万名观众的体育场,以及内设专业篮球馆、两个排球馆的体育馆,都曾见证无数高光时刻。
1986年,新疆承办的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在这里举行。
1993年暑假,当时的中央戏剧学院大三学生李亚鹏,在乌鲁木齐南门体育馆,策划并举办了新疆历史上第一场大型摇滚演唱会。据说,当初李亚鹏拿着《乌鲁木齐晚报》拜访了87家公司,最终拉到赞助,邀请到当红的摇滚乐队唐朝乐队等,演唱会当晚,盛况空前,成为一代乌鲁木齐摇滚青年心中的集体记忆。
后来,李亚鹏成为著名影星、公益人士兼茶文化推广者。无论社会角色怎么变化,但是,乌鲁木齐南门体育馆那场演唱会一直深藏在他的记忆深处,陪伴他走过人生每一个高光时刻和低谷时期,那是他青春激情与理想主义的一次见证,是一位乌鲁木齐小伙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在那个年代,南门体育馆可是‘高大上’的代名词。”市民于晶说,能进去看场比赛,都够跟人炫耀半个月。时光流转,2001年底,完成历史使命的南门体育馆退出舞台,随之而起的是功能更全的乌鲁木齐二宫体育馆和奥体中心。可它留在人们记忆里的辉煌与热血,永远不会褪色。
时代动脉 立交桥下的城市脉搏
李向东常常坐在电脑前,仔细整理那些拍摄于不同时期的照片,有一些则是近几年他用无人机俯瞰视角作品。
电脑屏幕上,一幅幅人民路的照片依次排列,仿佛是一部无声纪录片。看着这些照片,李向东仿佛又回到拍摄的那一刻,那些关于人民路立交桥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1985年国庆前夕,立交桥建成通车,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献上一份厚重礼物。它不仅缓解了人民路交通压力,更成为城市发展重要标志。
老照片里,通车当日卡车与8路绿色大通道公交汽车缓缓驶过崭新桥面,围观群众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自豪。李向东记得通车那天,自己特意提前来到现场,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
站在立交桥上,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侯攀飞感慨:“从一座桥的变迁,就能看到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当年的献礼工程,如今已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这背后是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许婷望着地铁入口说:“立体交通的发展,让这座城市更具现代气息,也让不同区域的联系更加紧密。”
市民曹静在二道桥附近工作多年,她常常站在桥下的广场上,望着穿梭的地铁口,不禁感叹:“以前没想到能在家门口坐地铁啊,现在去人民广场吃饭、逛街,方便得很。这座立交桥看着车来车往的,就像咱们乌鲁木齐越来越有活力的样子。”
人民路的变化远不止在交通上。“人民路上还建成一座立体停车库,解决了周边停车难的问题,也让街道看起来更加规整有序。”李向东感慨道,而这一幅幅画面,早已定格在他的镜头里。
如今,乌鲁木齐人民路又多了一个新名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围绕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这里大力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形成了由综合超市、社区超市、便民服务店构成的三位一体社区商业新格局。
时光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乌鲁木齐人民路,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有蓬勃发展的现代气息;既能满足人们的金融、商业需求,又能为大家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便捷的生活服务。它就像一本生动的城市故事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精彩,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
当夕阳西下,李向东收起相机,沿着人民路缓缓归家。街边的路灯渐次亮起,照亮老银行楼的砖石墙面,也照亮人民剧场的雕花穹顶。光阴流转,人民路早已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活力,编织成独属于这座城市记忆长卷。
未来,还会有更多像侯攀飞夫妇这样的游客,在这里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也会有无数像冯京京、曹静这样的市民,在烟火气与文化味中,续写着属于人民路的鲜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