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晓明
历史上,清明节气演化成清明节,有其特殊性,实际上是三个传统节日——寒食、上巳、清明的“三合一”。这三个节日时间相近,各有其意:上巳清洁身心;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是农耕生活中重要的节气,提醒人们播种希望。
这些节日的前后,正值天朗气清、春和景明,因而除慎终追远、祭祖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放风筝等民间习俗。那么,古代山东人是怎么过清明、寒食这些节日的呢?
“松柳常打清子”
从唐代始,或者唐代以前,就有了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清明日,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清嘉录》卷三《插杨柳》中,记载了古代农民过清明插杨柳的特殊企盼:“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农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若雨主水。”
在山东一些地区,清明节以柳枝和松枝打墙,吓蝎子。民谣说:“一年一个清明,松柳常打清子,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县志记载玩转轮秋千
古代清明节,除祭祖扫墓、戴柳踏青之外,还有许多游乐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斗鸡、拔河、踢球、打马球、赛龙舟等。
大约在唐代,秋千开始和寒食节、清明节联系到一起,成为节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秋千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有单秋千、双秋千、转轮秋千,宋代还出现了一种立在船上的水秋千。《寿光县志》中,记载了人们玩转轮秋千的情景:“寒食清明二日……人家植木院落,高数丈,缚车轮于木杪,而垂屈板于周遭,有多至三十索者,横巨木于下,以人推转,妇女靓妆盘旋,空中飞红飘紫,翩若舞蝶,千百为群,蹴坐竞赴……”
清明节放风筝起源于古代的“放邪”巫术。古代潍坊地区清明扫墓时,大人必须带着孩子,让孩子们在山间放纸鸢,认为此举有“放邪”之效。“纸鸢”在《清嘉录》卷三中有介绍:“纸鸢,俗呼鹞子。春晴竞放,川原远近,摇曳百丝。晚或系灯于线之腰,连三接五,曰鹞灯。又以竹芦缚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播响,曰鹞鞭。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谓之放断鹞。”至今潍坊地区的人们仍然保留着清明前后放风筝的习惯。
斗鸡为何在清明进行
古代清明节的斗禽活动,包括斗鸡、斗鸭、斗鹌鹑等游戏,其中尤以斗鸡最为普遍流行。
斗鸡的游戏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代山东地区就已有斗鸡的活动。《战国策·齐策》记载说,临淄人善“斗鸡走犬”。那么,斗鸡为何要在清明时节进行呢?这与野鸡的生活规律有关。在农历十一月至四月初之间,野鸡不分公母,都群居在树上。从清明节到六月份,为野鸡的交尾、孵蛋期,此时鸡群开始逐渐解散,各觅佳偶,形成一公一母的偶居,也就形成了排他性,公鸡厮斗成为经常发生的情况。人们发现了这种特点,便伺机捕捉野鸡,加以驯育,保留其强悍好斗的天性,让公鸡厮斗取乐。
斗鸡游戏起源于民间,后来传入宫廷,成为王公贵族的取乐游戏。由于每年斗鸡的季节是固定的,又与清明节的时间吻合,久而久之,斗鸡就成为清明节的节日活动内容之一。
古代山东清明节还有一些其他节日活动,据《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二《山东》中记载,在今菏泽地区,清明节各家多以面粉制若干小燕,互相赠送。
寒食吃鸡蛋和凉馒头
寒食节,顾名思义,也就是要吃预先置备的熟食。《提要录》载:“秦人呼寒食为熟食,谓不动烟火,预办熟食物过节也。”
在山东,清明、寒食节有吃鸡蛋和凉馒头的习俗,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泰安则吃煎饼卷苦菜。在邹平,家家户户将正月积攒的面食磨成粉,全家共食,亦不举火。
古时山东地区有清明吃苦菜的习俗。清明节的头天晚上,人们要到野外挖苦菜,挖来后放在家里的旱磨磨眼里,等早晨拿出来蘸酱卷煎饼吃。古人认为,清明吃了苦菜,可保眼睛明亮无疾。
古代清明节前后,山东龙口、潍县、高密、昌乐等地还流行吃春饼的饮食习俗。
春饼见诸史书记载,是在晋代。也就是说,吃春饼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了,而且不仅限于立春吃春饼,清明也吃春饼。人们用春饼卷上萝卜丝、春蒿、豆芽菜、韭黄、粉丝等清炒的“合菜”,吃来确实有“清明祭日冬残存,春到人间一卷之”的意趣。
(本文作者为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理事、泰安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