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之歌”是朱庆和一首诗的名字,他把它用作微信公众号的名字,意在让那些隐匿的诗人,在这里存个档。这些隐匿的诗人,也包括朱庆和自己。从1998年写诗以来,他一直以几近“隐匿”的方式写作,但现在,提起南京当代诗歌,他已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朱庆和还有一个身份,东南大学毕业生。在日渐受人关注的东大诗人群落里,他是不可或缺的诗人之一。
从朴素日常中汲取诗意
朱庆和这两年出了两本诗集,在圈内圈外都受到极大好评:一本出版于2023年,《橘树的荣耀》,豆瓣评分9.3;一本是今年出版的《我的家乡盛产钻石》,豆瓣评分高达9.6。
朱庆和是江苏省地震局的员工,写作是朱庆和的“业余”爱好。日前,在先锋书店举行的“《我的家乡盛产钻石》分享会”上,韩东对朱庆和赞赏有加,称其是一位书写故土家园的“办公室大师”,是一九七零后出生的最有才华的诗人。
但在近三十年间,朱庆和的诗歌产量并不高,只写了400多首。在一篇自述中,朱庆和说他深怕自己成为一名“掌握了一项技术,有了自己的独门绝活,形成了自己的套路”的熟练工。他常反躬己身,于是“不再写得多”,“最多的年份也就是四五十首的样子,”有的年份甚至一首也不写。
此次出版的诗集《我的家乡盛产钻石》收录了朱庆和自1998年至2024年创作的147首诗。题材多涉及家乡山东的山山水水、青少年时期的独特经历,以及在南京的所见所闻。文字间的温情、悲悯,显示出日常生活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张力。与书名同题的那首诗作,来自他的童年记忆。作为山东临沂人,他从小就听母亲讲魏振芳在地头发现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颗天然钻石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
“有人看见我姐姐/拿钻石玩石子游戏/姐姐告诉他们/山上多的是/在山上,他们/果真看到了闪闪发光的钻石/他们弯腰捡走,可一到家/却发现那不过是些普通的石块/所以说,在我的家乡/那么多的钻石/基本上没什么用处。”在对故土家园的抒写中,朱庆和从记忆中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汲取独特诗意。
金陵科技学院副教授、诗人赵步阳注意到朱庆和诗歌中蕴含的“家园意识”。在他的笔下,常常能够看到他的家人,他的朋友,扫樟树叶的女人、出租车司机、泥瓦匠的孩子等等。而这些朴素的日常瞬间,恰恰是他的重要的抒情起点,是他的诗歌能够带给读者直击心灵的力量之所在。
评论家王振羽认为,朱庆和的诗,“不事铺张,不炫目华丽,多属冷静客观单刀直入,回望故土家园,不带玫瑰色的虚幻,多是刀锋般犀利”,“庆和的诗,没有拉大旗谋虎皮的虚张声势,没有伪装空泛的虚假抒情,更没有人云亦云毫无节制的口号泛滥,他写自己桃花源般的故园,他写人世间情感伦理的真实残酷,他写流逝的过往岁月的流离,独特,细腻,针砭骨髓,独树一帜”。
他们都来自东大
“在我上大学前,对文学的认知仅停留在语文课本上,所谓文学的熏陶几乎为零,当然也从来没有什么写作。”1993年,朱庆和考取以工科闻名的东南大学的社科系,在大学期间,朱庆和有了充分的时间和自由阅读文学书籍,大三时,他就写起了小说,但直到1997年毕业以后,他才开始诗歌的创作。
朱庆和的这本新诗集《我的家乡盛产钻石》入选了著名诗歌品牌“年代诗丛”的第三辑。在前两辑中,入选的有于小韦、朱文、吴晨骏等人。他们与朱庆和一样,与东南大学渊源颇深。
据韩东的回忆,于小韦是东南大学的一名教工,专业为制作建筑模型。韩东与于小韦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附近的街上。韩东对于小韦的诗评价极高,“写得极少,但质量却高得令人咋舌。并且他从不投稿”。
后来以小说和电影编剧、导演闻名的朱文,在考上东南大学动力系后,开始“秘密地”写诗,对这一时期的诗歌,朱文自我评价说,“没什么价值,只是一个人的孤寂和不满足,没有文学上的追求和意义”。因为都写诗,他结识了于小韦,在他的家里,遇见了韩东,并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要的诗歌刊物《他们》的新生力量。对于这样的文学缘分,朱文后来说,“在内心比较弱小的时候遇到这些人,接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我才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从东南大学毕业后,朱文被分配到国家重点工程华能南京电厂筹备处,而后成为机组控制室的司炉,三班倒的工作,让他有更多的休息时间用来写作。到1994年,他干脆辞去了公职。
与他经历相仿的还有吴晨骏。他同样就读于东大动力系。1993年,吴晨骏开始在《他们》上发表诗歌,1995年参与编辑了《他们》。
对于这些东南大学出身的诗人,韩东用“东大方面军”一词来概括,他将他们视为《他们》的生力军之一。
1998年,发生了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断裂”事件。朱文是发起人之一。他们以决绝的姿态,“和腐朽的文学秩序断裂,他们要在这一秩序之外创造新的文学和艺术”;吴晨骏、黄梵等人发起创办“他们”网站,2003年纸刊问世,至今出版9期。刊物聚合起育邦、傅元峰、何同彬等众多文艺青年。他们常常在半坡咖啡馆举办朗诵会、交流会、诗歌沙龙,那是那些年南京文学现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大为何盛产诗人
在朱庆和《我的家乡生产钻石》出版之际,东南大学也即将举办“东大人文之光:诗人返校活动”。
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娟告诉记者,关于东大诗人群落,这几年,很多人都关注到这一现象。韩东就跟她谈到过这个话题,而定居武汉的诗人张执浩在前段时间到访南京时候也讲过,“你们东南大学很特别,一定要做一下”。
张娟认为,东南大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诗人群落,是有历史渊源的。在上世纪20年代,闻一多、梁实秋、徐志摩,以及陈梦家、方玮德等诗人,就已构成了当时的东南大学诗人群落。他们的诗歌观念与新诗源头之一的北京大学所奠定的颠覆与反叛传统完全不同。
到80年代,像朱文、吴晨骏、右军、得一忘二,他们要么任教于东大,要么来自东南大学不同科系。他们中很多人都深受韩东的影响。“韩东虽然不在东大诗人群落里,但当时他就住在东大四牌楼校区旁的兰园附近,长期在东大附近活动,所以他和东大这些诗人都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可以说,他们都是在韩东这个诗派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在张娟看来,东大这些诗人的写作,虽各有风格,但同时又有一些共同特征,同属于“后先锋”,偏向于口语化的写作。侧重于对现代城市生活的解构,对日常生活的抒情性描写。
作为以工科闻名的院校,东南大学为何会出现一个在当代诗歌史书写中无法回避的诗人群落?张娟认为,“东大虽以工科为主,但它其实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相对于别的高校,这一点尤为明显。不同学科跨界、互为影响。另一方面,东大的文科有源远流长的脉络。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东大百年文脉源远流长,即便是从复建中文系开始算起,第一任写作老师沈泰来,她获得过青春文学奖,在2000年到2004年间,曾担任过东大中文系的系主任。王步高老师是著名的古典诗词研究学者,被誉为中国最美校歌的东南大学校歌就出自他手。当时王步高老师的课,全校不同科系均可选修,这对理工科学子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张娟认为,东南大学处在南京这座城市的浓厚文学氛围里,这对理工科学子们来说,也有很大影响。
让人欣喜的是,最近几年,东南大学还有一些非常年轻的诗歌写作者涌现出来,虽然是95后、00后,但已获得不少文学奖项,这批年轻诗人正在成长,东大诗人群落日益壮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