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脱口秀演员,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形象?有梗、整活?但你能想象一位工科博士同时也是专业的脱口秀演员吗?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动力学院博士梁墩煌,从严谨的学术论文到妙趣横生的即兴段子,他用独特的跨界人生打破着刻板印象。
谁都能讲的“开放麦”
舞台中央立着一支孤零零的麦克风,狭小的剧场将观众聚拢。这支谁都可以拿起的麦,正是一众脱口秀演员梦开始的地方——开放麦舞台。
梁墩煌最早开始表演脱口秀,就是在开放麦。
2017年,当《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掀起线上热潮时,线下脱口秀演出也逐渐增多。被这种“冒犯的艺术”深深吸引的梁墩煌,在看了数场线下演出后,他决定上台试试。
2018年3月。在深圳一家脱口秀俱乐部的开放麦活动中,梁墩煌作为表演者登台。
“第一次上台特别紧张,担心自己稿子没有背熟忘词,内容不好笑观众冷场,说话预留节奏把握不住。”梁墩煌第一次上台场外背稿等待演出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演出顺序是倒数第二个,突然萌生了一个段子:“没想到今天我后面还有一个演员,要是我讲完观众都走了,我只能跟后面那哥们说声对不起啊。”
上场后,他用这段话缓解了初次登台的尴尬和紧张,观众的笑声也让他更加自信。
那段时间梁墩煌有空就去练开放麦,带着标志性的理工男幽默,很快得到俱乐部负责人的关注。同年夏天,梁墩煌收到脱口秀俱乐部的商演邀请,开始了第一场对外售票的正式脱口秀演出。
当接过人生第一笔演出费时,这个曾经的爱好者才惊觉,原来那些在台上抖机灵的日子,已经把他拽进了职业脱口秀的轨道。
从深圳回到西安读博的他,并没有放弃脱口秀,而是活成了段子里的“反差人设”。
白天实验室里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夜晚舞台上放飞自我的喜剧人。“要不是接触了脱口秀,现在应该已经博士毕业了。”这种反差萌成为他独特的表演标签。
梁墩煌利用闲暇时间组建起可乐喜剧,周内开放麦、脱口秀工坊给新人演员上台机会,周末正式商演。学生、教师、家庭主妇......不同职业的脱口秀演员们,晚上聚在剧场,通过段子讲述着个人经历,积攒着属于他们的观众缘。
好段子是怎么炼成的?
一支麦克风,一个舞台,脱口秀演员的魅力在于能用独特的视角、鲜明的语言风格和扎实的表演内容,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而其中最关键的能力,莫过于“讲段子”,再好的故事,讲不好,也是白搭。
每一场脱口秀演出呈现的段子,都经历了千锤百炼。
“我们通常会把新段子先放在脱口秀练习中打磨,再通过开放麦测试观众反应,筛选出真正能逗乐大家的内容。”梁墩煌说。作为一个在哈尔滨上大学、深圳工作、西安读博的厦门人,他的段子素材库格外丰富,南北差异、校园趣事、职场经历,学术研究都能被他转化成笑料。
“表演久了,观众会在哪儿笑,基本能预判。但有时候,你以为平淡的过渡句,反而引爆全场。”他回忆道,有次演出,他随口加了句“就这?”,没想到观众先“笑疯”了。
他当时对于观众的强烈反应很意外,后来才知道,那段时间短视频平台正流行这个梗。
但梁墩煌并不会依赖网络热梗。在他看来,偶尔巧妙运用一两个,能让观众觉得演员“有网感”,但如果堆砌太多,反而显得缺乏原创力。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演员发现热梗比自己的原创段子更有效,就可能越来越依赖它,最终丧失创作能力。”他解释道。因此,他不仅自己很少用,也常劝导团队演员保持原创性,热梗会过时,但创作能力不会。
梁墩煌认为,脱口秀演出是一场双向选择。演员用个人风格吸引契合的观众,观众也用笑声和反馈筛选他们喜欢的演员。不必刻意讨好,真诚的原创是最好的喜剧。
内耗不是坏事
人生常常站在岔路口,而最难的不是选择本身,而是选择之后面对困难时,那种挥之不去的念头,“如果当初选了另一条路,会不会更好?”
梁墩煌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摇摆。在科研与脱口秀之间,他并非没有犹豫过。
“遇到瓶颈时,难免会想,如果当初坚持科研,现在会不会更轻松?看到曾经的同行发表论文、拿到项目,也会忍不住对比。”他坦言,“但后来想通了,别人展现的都是高光时刻,而背后的挣扎,只有自己清楚。”
他渐渐明白,“后悔”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
“如果当初选了科研,我可能也会想去讲脱口秀,现在会不会更快乐?”在他看来,内耗并非完全负面,关键在于如何消化它。每次自我怀疑,其实都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在脱口秀这条路上,冷场、段子反响不佳、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这些挫折都曾让他陷入内耗,但梁墩煌选择用内耗驱动成长。
“我会反复琢磨为什么效果不好?怎么调整?如何让创作更精准?”梁墩煌说道。而在当前饱和的脱口秀市场,思考也让他更清醒。
如今的脱口秀市场,同质化内容泛滥,观众对“套路化”的笑点逐渐疲惫。梁墩煌很清楚,想要突围,差异化才是关键。
“现在不缺能逗乐观众的演员,缺的是有独特视角、能输出观点的人。”他鼓励团队里的演员坚持自我,“也许你的风格现在不被大众接受,但只要持续精进创作,终会找到属于你的观众。”
除了维持剧场演出,梁墩煌还带领“可乐喜剧”尝试跨界合作,与西安高新管委会、陕西省环保厅、陕西共青团委、西安地铁等单位联动,让脱口秀跳出传统框架,渗透进更广阔的社会场景。
“创作不该设限。”他说,“我希望以脱口秀为起点,让幽默在不同领域流动,碰撞出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