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王磊)“只需指尖轻点,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烦心事!”5月22日,水磨沟区南湖北路街道公交小区居民高兵展示着手机里的“水磨和声”小程序。本月初,他正是通过这个云端调解室,不到一个小时就化解了困扰多日的装修噪音纠纷。
作为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南湖北路街道综治中心打造的“水磨和声”小程序,自4月30日上线以来已构建起“诉求收集-智能分拨-专业调解-闭环反馈”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这个集居民诉求收集、意见建议反馈、街道社区动态发布、经典案例分享、普法宣传为一体的智慧平台,正重塑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数字化表达。
5月22日,记者来到南湖北路街道综治中心,实地探访“指尖上的便民服务”新模式。
水磨沟区南湖北路街道综治中心推出的“水磨和声”微信小程序,整合居民诉求收集、意见建议反馈、街道社区动态发布、经典案例分享、普法宣传等多项功能。手机截图
云端调解:民生诉求实现响应闭环
在南湖北路街道综治中心,高兵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说,5 月 1 日 9 时,他家楼上住户装修的电钻声、捶打声此起彼伏,严重影响了家人休息。
“我如果直接上去交涉,很容易闹不愉快,或许还会争吵。” 高兵想起社区居民群里推荐的 “水磨和声” 小程序,便在线提交了投诉。街道综治中心迅速响应,不到二十分钟,社区工作人员就联系了楼上业主,依据法规进行劝导,协调双方约定了合理装修时间。
“从提交诉求到解决,前后不到一小时,效率很高。” 高兵说。
居民只需动动手指,即可随时随地提交小区环境整治、邻里纠纷等各类问题,一键直达街道综治中心。街道安排专人跟进处理,确保群众诉求 “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点开微信 “水磨和声” 小程序,信息公开板块及时发布街道社区动态,让居民了解活动安排、政策解读等资讯;定期推送经典案例,为居民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普法园地板块涵盖民法典解读、反诈知识等内容,以通俗形式提升居民法治素养。
自 4 月 30 日上线以来,小程序累计收集居民诉求 50 条、意见建议 6 条,涉及物业服务、噪音问题、民生保障等方面。“目前仅有 2 条诉求在处理中。” 南湖北路街道综治中心副主任李仪娣说,诉求处理完成后会及时反馈,让居民感受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的便利。
智库赋能:专业调解构建治理共同体
“水磨和声”小程序聚焦居民生活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打造便捷高效的诉求反馈通道还需要专业的调解力量。
在南湖北路街道综治中心,有社区、街道调解员、还有司法所调解员以及律师可以提供法律咨询。
“简单的诉求和纠纷,我们可以立即处理,复杂点的,街道和职能部门或者法律顾问协调解决。”李仪娣说,再复杂点的,街道综治中心将移交至水磨沟区矛盾调解中心。
为确保调解工作精准高效,南湖北路街道综治中心组建了“专家型”调解队伍。根据调解员专长,成立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生态环境、物业服务等专业调解小组,通过风险评估精准匹配调解力量。将调解成效纳入考核体系,常态化开展法律知识、调解技巧培训,培养出一批业务精湛的调解能手。同时,建立经典案例的调解“智库”,为调解员提供实战参考,让矛盾化解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数智蝶变:基层治理的范式重构
从“居民跑腿”到“数据代跑”,“水磨和声”带来的不仅是效率变革,更是南湖北路街道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成果。 李仪娣说,“水磨和声”小程序不仅极大地节省了居民的时间和精力,也让街道社区能够更精准、更及时地掌握居民需求,为科学决策、高效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把线下流程线上化,而是重构治理生态。”李仪娣表示, 未来,南湖北路街道将持续优化小程序功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汇聚多方力量,共同奏响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和谐乐章,为居民打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李仪娣说。
暮色中的公交小区,晚风拂过新挂的“法治楼栋”标牌。居民活动室里,几位老人正通过小程序收看反诈直播课。数字化改革的涟漪,已悄然浸润基层治理的肌理。
多说一句
指尖连民心 数智绘温情
指尖轻触屏幕,民生诉求便顺着数据之河,流入基层治理的“智慧大脑”。采访“水磨和声”小程序时,我深刻感受到,这个小小的线上平台,正搭建起政府与群众间的“连心桥”,让便民服务零距离触达。
点开小程序,功能板块清晰、操作简便,即便不熟悉智能手机的居民也能轻松使用。简洁界面背后,是街道将复杂线下流程转为线上服务的不懈努力,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一位解决装修噪音纠纷的大叔感慨:“以前得在多部门来回奔波,现在轻点手机就能快速解决!”
“水磨和声”不仅是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演绎。它打破时空限制,整合多方资源组建专业调解队伍,还通过信息公开、普法宣传提升居民法治素养。在数字化浪潮中,它以科技赋能基层治理,既有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饱含温暖民心的温度,期待未来有更多创新,让基层治理实现从指间到心间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