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巫山莽莽群山中,一条悬挂在绝壁之上的“天路”蜿蜒盘旋。这条由下庄村村民用血肉之躯凿出的生命通道,如今正见证着一场新时代乡村振兴“领头雁”的淬炼之旅。50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通过“理论铸魂+实践赋能+实战练兵”的立体化培育模式,在思想淬炼、专业提升和作风锤炼中积蓄振兴动能。
理论铸魂 筑牢信仰之基
“党的建设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要求我们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巫山县官渡场镇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刘黎明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下要点。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既需“接地气”的服务意识,更需“有办法”的治理智慧。
县委组织部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系统解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规文件,构建“政治理论+纪律规矩”双轨教学体系,为后备干部筑牢信仰之基、绷紧纪律之弦。
针对数字乡村建设新趋势,“小院家”数字治理平台应用等课程引发学员热议。“原以为数字治理遥不可及,现在明白这是提升群众满意度的‘金钥匙’。”平河乡燕子村挂职本土人才沈玲燕在研讨中感慨。
培训课程还融入“网络空间党员先锋作用发挥”“应急处突”等实务模块,助力干部适应现代化治理需求。
案例破题 解锁基层治理密码
“群众会上,我把政策文件翻译成‘背街小巷的大白话’,乡亲们眼睛就亮了。”大昌镇马家堡社区书记邓超的“群众工作法”赢得满堂喝彩:先拉家常破冰,再算经济账明理,最后找乡贤助力,他现场演示的“三步调解法”,源自化解300起矛盾纠纷的实战经验。
官渡镇水库村党支部书记周长华展示的“满意度提升曲线图”更具说服力。从2022年群众满意度排名全县第272位跃升至2024年名列前茅,每个拐点都对应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等民生工程,生动诠释“民心是最大的政绩”。
庙宇镇农业服务中心董小梅则以《基层淬炼之路》讲述青年干部成长历程,引发学员强烈共鸣。
这些沾着泥土味的鲜活教材,让曲尺乡锁龙村党支部副支书朱家鑫直呼“接地气、能复制”。
现场教学 触摸振兴脉动
站在“天路”观景台,学员们凝视着绝壁上凿痕斑斑的绳索印记。“时代楷模”毛相林带领村民七年凿路的壮举,化作沉浸式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对照下庄精神,我们服务群众的韧劲还差得远!”两坪乡石龙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祖尧在重走天路时深受触动。
走进平河乡燕子村九门洞小院,学员们深入学习“院落微治理”模式,探索基层治理创新方法,“原来和美院落要这样建!”建平乡春晓村挂职本土人才龚小琼用手机记录下每处细节。
竹贤乡石院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点、骡坪镇路口村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现场教学点、平河乡起阳村鲁渝协作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则展现了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实战练兵 锻造硬核本领
夜幕下的研讨室灯火通明。“当好村干部,既要会算经济账,更要算好民心账。”学员们结合“如何当好村干部”研讨主题,围绕“集体经济发展瓶颈”“空心村治理”等课题展开深入探讨。
“假如我是村书记”10分钟竞聘演讲中,学员们围绕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热点问题展开“头脑风暴”。邓家土家族乡邓家村副支书杨京敏的“当好群众知心人·共筑邓家新未来”赢得阵阵掌声。
“从课堂到田间,从理论到实战,这场培训让我真正理解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的责任。”即将回到大昌镇的王琼元说。
“我们既要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要锻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基层治理骨干。”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通过理论滋养与实践淬炼,着力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通讯员 何善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