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个夏天,这块石头,这场争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04:40:00    

图为“昆仑石刻”学术争鸣专版部分版面图、石刻所在崖面。资料图片

文明以健,辉光日新,真理愈辩愈明

为进一步涵养清朗的学术争鸣氛围,光明日报组织报社精干力量撰写了一批本报评论员文章。请看这些标题:

《于争鸣中见灼识》

《于诤竞中求真知》

《于论辩中启新思》

《于切磋中激共进》

《于论衡中达至理》

《于辩议中获智识》

《于砥砺中开新境》

《于揅榷中正学风》

《于攻瑕中促和鸣》

《于研酌中辟生面》

…………

这些评论员文章,以鲜明的观点、严密的阐述、清雅的文风,阐释学术争鸣应该遵循的原则及重大意义。文章刊发后,好评如潮,报刊网站争相转发,有力促动了这场学术争鸣。

团结服务知识分子,提倡学术争鸣,是光明日报的优良传统。1965年的“兰亭论辩”,前后共有数十位学者撰文发表意见,名盛一时。毛泽东主席表态:“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今年距“兰亭论辩”恰好一甲子,可谓历史的巧合!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胡耀飞给编辑部来信说:“近日,贵报发起的昆仑石刻讨论,非常好地继承了几十年前贵报的讨论传统,让人敬佩!”

真金不畏火炼,真理不惧辩难。光明日报收到了众多学人、媒体同行及读者的热忱支持与真诚鼓励。

上海师范大学讲师葛复昌认为:“这种大范围、多学科的讨论,近年来十分罕见,反映出学术争鸣与研究本身的赤诚与执着。”

“每期必读,感到很是解渴。”重庆读者唐富斌来信说,这次学术百家争鸣打破了学术界不同程度存在的沉闷封闭、自说自话的“圈子文化”,“犹如一股清风,令人耳目一新”。

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学者赵佳丽、李宁撰写四千余字论文,指出这场学术争鸣为史学的大众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与生动的范例,将提升公众的历史认知和文化素养。

“昆仑石刻”学术争鸣也赢得了媒体同行的赞誉。中国青年报及新京报等评论文章指出,唯有在开放而理性的辩论中,我们才能不断接近真理。在为探索真理不断争鸣时,人类的灵魂自会展现出它高贵的一面。专家学者不回避争议,反而视“百家争鸣”为进步契机,正是这种不断论证、不断推翻的过程,推动了学术的进步。

一位网友说,自己夤夜归家,仍翻开报纸上学术争鸣版细读。他感慨,我们所需不仅只是真假之辩,而是像这样立足学术,有学理依据的争鸣讨论。

这场争鸣是当今时代风貌的生动注脚

“昆仑石刻”学术争鸣,如同一面多棱镜,清晰映射出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澎湃的科技浪潮、跃升的国民素养,以及一个古老民族走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的集体心路历程。

这是物质丰盈后的精神仰望。当“吃得饱、穿得暖”成为基本保障,“看得远、想得深”的精神文化渴求便如春潮奔涌。人们得以将目光投向“昆仑石刻”,探寻文明源头,满足对未知的好奇与对民族根脉的深情追溯。

这是科技为人文赋能的生动体现。高速通信网络覆盖城乡,网民规模全球第一,平台用户活跃度引领全球——没有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传播生态,“昆仑石刻”可能依然局限于小范围探讨。

这是国民素养跃升的必然彰显。教育普及与信息获取的便捷,催生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而是大胆质疑、多方求证、踊跃发声,深度参与到文化解读之中,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传承。

这场争鸣,最深沉、最澎湃的驱动力,正源于当代中国昂扬充沛、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它辉映出这份自信的深度与广度,是我们文化生命力旺盛的明证。

不过,在这场学术争鸣中,我们也发现,还有一些不和谐现象影响着争鸣推进:

有学者担心参与争鸣会被网暴。上海一位知名教授坦言:“看了贵报的争鸣,心里痒痒,也想参加,但又担心招来不良网民的辱骂。”北京一位专家也有同感:“一些网民对不同观点的学者进行人身攻击,导致学术问题演变为情绪化的网络骂战。”

学术争鸣,贵在发表真知灼见。编辑部在编辑来稿中发现,“学术跟风”现象,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有的学者,不能平等待言,有小字辈对其观点提出异议,不是据理力争,而是不屑一顾……

看来,开展学术争鸣,真正做到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争鸣仍在继续。我们期待更多的学人参与进来,也希望大家携手涵养风清气正的争鸣环境!

(本报调研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