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20多位院士,及贵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就“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最新学术成果、后续建设规划等展开讨论。
“实验室联合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华为公司研发的神龙一体机,开创了全球人工智能辅助农药创制的先河。”
“2024年开发了多种纳米新药新剂型,实现精准靶向递送,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
“在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的基础上,2024年再创制绿色农药新品种20个。例如全新结构灭生性除草剂氟草啶,获新农药登记并实现产业化,9月上市以来,销售额已经突破2亿元。”
……
在成果汇报中,“全国首个”和“全球首创”频频亮相。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探索科技前沿,在绿色农药创制与精准生产技术、农药作用靶标与抗性机制、农药环境毒理与残留效应、对靶传递与精准施药技术等四个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实验室主任宋宝安院士告诉大家,实验室已成功获得国外农药登记54件,2024年新产品的推广面积超过8200万亩,防效高达95%,有效解决了水稻和小麦抗性杂草的难题。
截至目前,围绕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实验室成功研发出超过30种绿色农药新品种。其中,氟氯氨草酯、氟草啶、氟砜草胺和吡唑喹草酯这4种自主创制的除草剂已获得农业农村部的正式登记。此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52个绿色农药新品种和新制剂完成登记,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与此同时,实验室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方面成效显著,研发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据悉,该实验室依托贵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共同建设。2024年,实验室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19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有134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有335篇;获得授权专利90件,到账的专利转让经费超过2300万元;争取到位的科研经费达2.4亿元,承担国家重大研究任务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指出,实验室在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方面树立了优秀典范。其建立的一系列数据库,能够显著提升基于有害生物作用靶标设计新型农药的研发效率,最大限度地保护非靶标生物及其周围环境,从而引领国际绿色农药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认为,实验室经过多年探索,在联合机制上实现了有效创新,成功打通了共建单位与产业链各环节,构建了完善的创新链。这不仅显著提升了成果转化效率,而且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未来取得新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相关机制值得国家其他联合实验室学习与借鉴。
学术委员会委员审议并批准了2025年度开放基金共15项,同时深入讨论了2025年的工作计划及建设方向。委员会一致认为,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已展现出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为此,建议依托单位以及贵州省、湖北省和广东省政府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剑表示,下一步将紧密围绕国家病虫害防控的重大需求,从基础研究、产品创新、应用技术开发直至田间推广,全面协同创新,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重点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病虫害识别和田间应用技术推广等领域的应用,并强化新型纳米技术、新型生物技术与绿色农药的有机结合。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表示,作为牵头建设单位,贵州大学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组织专班,深入研究落实专家的意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持续完善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机制,重点从三个方面来发力:一是强化有组织科研,在农药分子保障、发现、绿色合成工艺等前沿领域实现原创突破。二是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设覆盖农药全生命周期的成果转化体系。三是紧紧围绕主战略、主定位,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记者: 卓越